發(fā)布時間:2025-02-23 10:45:10 人氣:125
芳綸手套的性能核心,源于其原料——芳綸纖維(Aramid Fiber)。這種由美國杜邦公司于20世紀60年代研發(fā)的高性能材料,通過苯二甲酸與胺類化合物的聚合反應生成,其分子鏈結構緊密有序,賦予了纖維高強度、耐高溫(可承受400℃以上瞬時高溫)和抗化學腐蝕的特性。 在手套制造中,芳綸纖維需經(jīng)過原液紡絲工藝:
聚合反應:將單體原料在特定溫度與催化劑作用下生成芳綸聚合物溶液;
濕法紡絲:通過噴絲板將溶液擠出至凝固浴中,形成初生纖維;
牽伸與熱處理:通過多級拉伸和高溫定型,提升纖維的結晶度與力學性能。
芳綸手套的編織技術直接決定了其靈活性、透氣性與防護等級。目前主流工藝分為針織與機織兩種:
采用雙針床經(jīng)編機或圓機,將芳綸長絲與氨綸混紡,增強手套的彈性;
通過調整針距與紗線密度,在手掌、指關節(jié)等易磨損區(qū)域形成加厚防護層;
優(yōu)勢:貼合手型、活動靈活,適用于精密操作場景。
使用劍桿織機或片梭織機,將芳綸紗線與金屬絲(如不銹鋼)交織,形成抗切割網(wǎng)格;
通過平紋、斜紋或緞紋組織設計,優(yōu)化防護面料的抗撕裂性能;
典型應用:防爆拆彈手套、重工業(yè)防割手套。
純芳綸編織的手套雖具備基礎防護能力,但面對油污、酸堿或極端摩擦時仍需強化。浸膠工藝通過在纖維表面覆蓋聚合物涂層,顯著提升手套的抓握力與耐候性:
預處理:將編織好的手套胚體浸入清潔劑,去除紡絲油劑與雜質;
浸漬:在乳膠(天然橡膠)、丁腈或聚氨酯膠液中反復提拉,確保涂層均勻;
硫化定型:通過高溫烘箱使膠層交聯(lián)固化,形成致密防護膜;
表面處理:部分產(chǎn)品會增加PU點膠或磨砂紋路,增強防滑性能。
一雙合格的芳綸手套,需通過力學測試、耐溫試驗與化學兼容性檢測三重考驗:
抗切割測試:參照EN 388標準,用旋轉刀片測定手套抵御切割的等級(最高達Level 5);
耐高溫驗證:將手套置于300℃熱板接觸5秒,觀察是否出現(xiàn)熔融或碳化;
透氣性檢測:通過水蒸氣透過率(MVTR)評估長期佩戴的舒適度。
隨著物聯(lián)網(wǎng)與新材料技術的融合,芳綸手套正從“被動防護”向“主動感知”升級:
集成傳感器:在指尖嵌入壓力或溫度傳感器,實時反饋作業(yè)環(huán)境數(shù)據(jù);
自修復涂層:采用微膠囊技術,使劃痕處的涂層自動填補修復;
輕量化設計:通過納米芳綸復合纖維,將手套重量降低30%而不影響防護等級。 這些突破不僅拓展了芳綸手套的應用邊界,更重新定義了個人防護裝備的價值維度。